2014年2月28日 星期五

【尊重與包容】KANO觀後小感

【KANO】終於在球迷與影迷的期待中上映了,就算你還沒到電影院欣賞過這部電影,也一樣可以先讀過小弟的感想,再和自己的想法做印證。如果您看過這部電影了,也歡迎您提出不一樣的意見。




尊重與包容

電影中的嘉農棒球隊,是由不同民族所組成,彼此之間因為對棒球的熱愛而能結合在一起,為了榮耀而奮鬥,並不因為種族不同而有所差異。反倒是藉由吸取各種民族的特長,打造出最強的球隊。台灣原本就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所組成的社會,從早期的原住民、荷蘭人、閩南人、日本人、客家人,到後來的外省人、甚至於現在也有為數不少的東南亞、大陸新娘所組成的家庭,尊重與包容不同文化,並且截長補短,才能夠發揮出優勢。

雖然現在大家表面上都有尊重不同文化的共識,但實際上還不夠深入到每個人的心裡。三不五時的,還是會有讓人匪夷所思的歧視言論從不同的人嘴裡冒出來。當然,從號稱民族熔爐的美國,經過了南北戰爭之後的百餘年努力教育之下,都還無法將此普世價值徹底融入國民之中,台灣當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這部電影一定能為此目標更進一步的邁進。

有許多持不同意見的影迷,在還沒進電影院之前,就斷言這電影實際上是為日本殖民唱頌歌,對那時被壓榨的台灣人民並不公平。而劇中所出現的嘉南大圳設計者八田與一的部分事蹟,也被醜化成日本為戰爭所做的準備工作。但實際上歷史事件並不可如此前後錯置,難道我們也要評論政府遷台初期所做的重大建設,全為反攻大陸做準備,而無對台灣人民有好處嗎?日治時代所留下的建築與規劃,到現在這時代還有許多地方正在使用,日本人做事的方法與觀念,至今也還影響許多台灣人,也讓台灣人在許多不同文化衝擊之下,得以在這世界上有著獨樹一格的民族特性。無論你的祖先是何時來到台灣,我們都應該感謝其他民族所帶來的正面影響,尊重並包容,發揮出各種文化的優點,成為國家前進的動力。而不是鄙視與對立,成為社會倒退的絆腳石。


自信心的建立

打進甲子園有多難?在嘉農那個時代,就算當時規模較小,預賽僅有約700所學校參加,要想取得台灣代表門票,也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但如果甚麼事情都認為不可能達成,認為種種因素阻撓所以乾脆放棄算了,持這樣的想法的人,便不容易成功。在電影中嘉農一開始是一個連一分都得不到的球隊,但監督近藤並未因此就放棄進軍甲子園的夢想,同時除了積極的鍛鍊球員,外部資源的尋找,也在心理上讓球員認同進軍甲子園並非夢想,而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從電影界來看,雖然曾經也有過幾段榮景,但本土市場太小,技術人員缺乏,盜版影片流竄,當時電影界往往對台灣的本土電影相當悲觀。但魏德聖團隊從海角七號做起,進而製作賽德克巴萊,再嘗試【KANO】,規模都是以往未能想像的到的。但魏德聖團隊從未把自己看小,用高標準的方式來監督自己,最後成就了絕不遜於世界史詩鉅作的電影。

台灣現在社會其實瀰漫著悲觀的氣氛,面對世界經濟的衝擊,已不如早期那般有自信心。但實際上台灣仍掌握著許多的優勢,如果我們一直把失敗掛在嘴邊,一直認為成功已是過去,把標準越放越低,把規模越做越小,那麼未來要面對的也只是失敗而已。把【進軍甲子園】這個目標拿出來吧,多難的目標啊,要多辛苦才能達成啊,但目標不高,是不可能做得更好,先把自信心重建起來,才能夠面對更強的挑戰。

體會棒球的本質

棒球比賽大家都看得非常多,許多監督與球員的名言,往往可以獲得很深的共鳴。而在這部電影裏頭,可以感受到編劇與演員,對棒球內涵的了解,轉化在劇情裡頭,會讓球迷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不論是技術上,或者是心理上,對於棒球本身的探討相當深入,其中討論到節奏感的部分,最讓筆者佩服。棒球的節奏感是種很難說明的事情,但卻確實的存在在球場之中。投球的節奏、打擊的節奏、滑壘的節奏,並不是一、二、三所能道盡,也不是在電視機前看職棒比賽所能夠體會,卻由這部電影中,透過演員的演技傳達給觀眾,是相當難得的。

或許現代的球迷會有一點難理解,但如果看過這部電影,在那個連日本職棒都還沒成立的年代,打棒球本身,只是一種興趣,一種榮耀。就如片中也有角色所質疑的【打棒球要幹嘛?】。但為了榮譽,為了對棒球的熱愛,苦練都是值得的,並不需要未來非得從事棒球相關的工作,才為此目的去打棒球。就算到了現在這個時代,夏季甲子園三四千校十幾萬人的參與,絕大多數的球員就算嘴巴上掛著想打職棒的夢想,但實際上也不可能都可以實現。可不可以讓現在的人也能先體會到,學生棒球就是學生棒球,不要摻雜太多職棒、金錢等等的現實,而讓年輕人可以在場上揮灑青春,往後才不會對人生留下遺憾。

台灣野球史-嘉農惜敗(台中圖書館藏)
用聲音來傳達真實感

飾演嘉農球員的演員,據說都是由真實棒球隊的球員所組成。在電影中的棒球動作,雖稍嫌誇大,但還是可以感受到流暢感。但在動作之外,聲音其實是另一個可以注意的重點。棒球裏頭出現的聲音其實很重要。一個一流的外野手,可以從球被球棒擊出的聲音,來判斷球的落點與速度,而一個經驗老到的捕手,也可以從接球的聲音來判斷投手的球威是否有衰退。手套接到球的聲音,球棒揮空時的風聲,裁判判定好壞球的喊聲,這些都是棒球在聲音上面的特點,在這部電影中,許多聲效的製作應該都是煞費苦心,畢竟不可能於實際演出時收出這麼漂亮的音效,棒球迷光是聽到這樣的音效效果,便值回票價。

除了棒球相關的聲音之外,不同語言所敲擊出來的火花,也是值得重視的一環,從開場的台語、客語、到主要的日語、偶而出現的原住民語,相信這些台詞都是細心經過推敲,觀眾的腦子短期內接收到不同訊息,也活絡翻轉了過來,尤其是進入甲子園後場內的主播播報的日語,更是有如現代日本職棒般精準,日職迷聽了一定會很有親切感。

最後,令人感動的就是適時而出的配樂,在嘉南大圳完工畫面時激盪人心磅礡萬千的交響樂,讓人忍不住想起立致敬。嘉農隊突破難關取得台灣地區優勝時的音符,讓人想隨著球員一起在嘉義噴水圓環奔跑。比賽落敗人生運途不順時的低迴,讓人怨嘆世間的不公不義,配樂得恰到好處與感動人心,也是這部電影值得欣賞的一個原因。

看完電影,一定會對那時的甲子園體制與嘉農歷史感興趣,所以千萬不要錯過蓬萊高校野球部眾多高手所撰寫的【從嘉農看甲子園系列文章囉】。

http://welovekoshien.blogspot.tw/2014/02/blog-post_27.html

3 則留言:

  1. 整場戲氣勢磅礡的配樂就是嘉農隊在拿到全島冠軍繞場,接著嘉南大圳開通、烏山頭水庫放水那個橋段,戲院有杜比環繞音效的話,聽覺、視覺極為震撼。
    另外,已成為軍官的前札幌商投手錠者博美,踏上嘉農練習場的兩段過橋,我覺得跟整體故事流暢度突兀。對中京商決賽的剪接,讓我出戲了....反而對札幌商的那場比較好。
    祖孫對決還蠻有趣的

    回覆刪除
  2. 我還不知道有這個野球的園區呢,結果是因為KANO,我昨天也去看了,真的超好看的,雖然有很多地方跟史實不符,但畢竟是改編的,如果都要完全照史實那拍紀錄片就好了,3個小時完全不悶。
    KANO應該造就了台灣國片的一個很大的障礙了。

    再來是有關甲子園的,其實我很喜歡看一些跟棒球有關的漫畫,野球太保、快速球、超速球...等等,所以對甲子園這個名詞不陌生,台灣有球隊打到甲子園的決賽真的不簡單。

    可惜台灣的政府不是很重視體育,當然不可能有像甲子園這樣的聖地,黑豹旗真的根甲子園的熱血程度差太多了。

    回覆刪除
  3. 應該是:而不是鄙視與對立,成為社會"前進"的絆腳石。用後退的絆腳石怪怪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