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從嘉農看甲子園系列─從嘉中嘉農廝殺看台灣美日球迷對立

不管是在電影KANO或是根據史實,嘉農原先是個贏不了球的球隊,甚至會被同樣
位在嘉義,當時以日本人居多的嘉中學生笑,但對此有興趣的研究者整理資料後發現
,當時嘉中跟嘉農的對決,甚至可以被拿來看成跟當年日本相當盛行的東京六大學聯
盟早稻田大學與慶應大學的對決。最主要是因為台灣民眾把情感寄託在比較多漢人而
日本人較少數,且多為農工商家庭背景出身的嘉農身上,對於日本人較多且背景多為
公教家庭的嘉中,會有一定的敵意。也因為這樣,而讓兩校的交手變成了日治時期嘉
義當地的高中棒球傳統戲碼。雖然時空背景已與當時不同,嘉中依舊是高中等級的學
校,球隊一度只剩下社團性質,到前任校長何經先生任職期間才又重新組成,並尋求
成為南部公立高中裡頭的棒球強隊;而嘉農先從嘉義農專到改制嘉義技術學院,接著
再升格成為嘉義大學,棒球隊也因為要重振嘉農精神而恢復,並且在曾經跟職棒隊合
作下蓬勃發展並有職棒選手產出。兩者無論是學校體制(高中跟大學)與棒球發展(
青棒與成棒)已有明顯差別,但其實就日治時期的日本人或台灣人對於兩校的這種寄
情作用,也可藉此討論一下目前在台灣所存在,因為對於美日棒球的愛好,而造成類
似嘉農跟嘉中這種壁壘分明的球迷現況。


首先,還是要先來看一下嘉農跟嘉中的競爭情結,比起嘉中早創校的嘉農,其實在近
藤兵太郎就任監督前,並沒有辦法在台灣日治時期的中學球界具有影響力,加上嘉農
學生的來源背景與嘉中有所不同,以及殖民統治下日本人跟台灣人在生活、就學、參
與公眾事務上有一定的差別待遇,兩校學生因此互看不順眼甚至是為了棒球而出現衝
突的情形在所難免,這點在謝仕淵先生(KANO電影顧問)所著的日治時期台灣棒
球口述訪談一書中,受訪而跟嘉農或嘉義棒球有關的老棒球人也多少有提到。但由於
嘉農裡頭有原住民(日治時期所稱的高砂族)、漢人(閩客族群均有)、日本人,加
上近藤兵太郎擔任棒球部教練與監督後對各族群一視同仁的做法,故比起日本人為主
而台灣人少數的嘉中來說,是比較沒有那種歧視或差別待遇的狀況。也因為三個族群
組成的球隊為了獲勝的這個目標得以達成,也才讓嘉農在1931年成為了日治時期
台灣濁水溪以南第一支進軍甲子園的球隊,並且在當年拿到夏季甲子園亞軍。而在嘉
農跟嘉中都創立棒球部後,兩校也會有所謂的定期比賽,兩邊都不想輸給對方的想法
,也促成了雙方的交手都會拿出看家本領來應戰,也才會有當時的人把嘉農跟嘉中的
交手,看成像是日本大學棒球界的早稻田與慶應兩校交手般精采。


至於嘉中在看到嘉農率先成為第一支濁水溪以南的甲子園代表隊之後,也因此受到刺
激設法提升實力,在1937與1939年夏甲都有代表台灣參賽,尤其1939年
更是在冠軍戰擊敗嘉農晉級,而原本1941年嘉中也取得了夏甲參賽資格,但因為
當時二次世界大戰戰事擴大緣故比賽停辦,導致嘉中第三度的夏季甲子園參賽機會因
此胎死腹中。當然嘉中在甲子園累計的成績與出過的日本職棒選手人數確實不如累計
5勝與16位日職校友的嘉農耀眼,但至少也在甲子園留下過勝場(累計1勝2敗)
與2位日本職棒校友的紀錄,其中後來進入日本職棒打球的松井信勝,更是日本職棒
至今打者單一打席耗球數最多的紀錄保持人(他在1947年寫下此紀錄,當時纏鬥
19球選到保送,這項紀錄一直到2012年軟銀的明石健志跟2013年橫濱的鶴
岡一成才追平,其中明石跟松井一樣選到保送,鶴岡則是被三振),這點也是獲選日
本野球殿堂而出身嘉農的吳昌征所未能達成的表現。


而接著我們跳過光復後到解除戒嚴為止這段棒球被執政者先從當成日治時期遺留產物
而有所批判甚至是忽視,到後來拿來作為宣揚國威工具而失去棒球原有特質的這段時
間(主要是這段期間的討論容易泛政治化,且有過日治時期棒球經驗的老棒球人,往
往對於這段期間政府先忽視棒球卻後來又要利用棒球的做法有所意見卻又難有表達空
間,這會讓這次的系列文焦點被模糊),直接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來看,在開始
有所謂小耳朵的裝置出現,台灣民眾不再只有所謂台視中視華視傳統三台可看(甚至
到1997年起新增民視以及後來的公視專有頻道),有些人家開始因為小耳朵而能
看到日本職棒,加上當時二郭一莊在日本的表現,與電玩紅白機棒球遊戲的助長之下
,使得日本職棒迷在台人數算是達到一個巔峰狀態。相對之下當時還不是很有接觸機
會(頂多是NHKBS1頻道有過錄影的美國職棒例行賽選播)的美國職棒,可以說
是小眾到不能再小眾的地步。但由於後來這三位選手陸續引退,以及1990年代後
期有線電視頻道TVIS與其後續轉型的年代體育台以及來自美國的ESPN頻道有
過一段時間的週末或固定時間的美國職棒直播(當然更早有美國職棒播出的其實是飛
梭棒球台,但因為是錄影轉播故影響力與型態有限),台灣的日美職球迷人數也許因
此開始有了一些轉變。漸漸的美職球迷逐漸增加,討論美日職棒的聲音開始此起彼落
,而有些開始因為網路便利性多有意見交換的美日職球迷,也就開始了一些以井水不
犯河水的原則而成的合作模式,像30歲後半(35到39歲)的球迷可能還有一點
印象,在1990年代末期到21世紀初期的球魂網站,就可說是這樣的代表典範。
那時候日美職在台球迷呈現五五波的格局,以及看美日職的目的都是希望讓台灣當時
兩聯盟對立亂象而低迷的棒球環境能有所改善的最大公約數,不管是對喜歡日本棒球
或醉心美國棒球的台灣球迷來說,那都是能夠找到認同與歸屬的一段時期。只可惜這
段時光因為球魂網站後來的轉型與人員因各自的生涯規劃不同而流動,並沒有維持太
長久的時間,緊接著台灣球迷面臨的就是21世紀起越來越壁壘分明的美日職棒在台
支持者對立現象。


其實台灣的日美職球迷人口失衡,最主要的關鍵點是出現在2003到2006年之
間,這段期間國際賽包括了亞錦賽、奧運、亞洲職棒大賽、第一屆經典賽,台灣都有
跟日本職棒選手組成的國家隊或是職棒冠軍隊交手的機會,但因為始終輸球的狀況,
而會讓有些球迷有所不滿。再者是當時在美國職棒日本選手鈴木一朗破了單季安打數
的表現,以及台灣旅美選手曹錦輝跟王建民在所屬的美國職棒科羅拉多落磯隊與紐約
洋基隊升上大聯盟時的表現,開始了日本台灣選手在美國職棒表現超級比一比的現象
(這是台灣媒體常常作的事情),其中王建民升上大聯盟就成為了最大的關鍵。


回顧當初王建民的初登版,那時台灣的美國職棒相關轉播頻道ESPN並未第一時間
播出,最主要是當時ESPN正為了是否能在台存續而面臨一些困境,但隨著王建民
先在2005年拿到一些成績,2006年首次投出19勝而媒體爭相報導他的大小
事與公共電視、EPSN、民視轉播每場比賽,甚至有出版商準備出書,球迷們漸漸
的開始了解了洋基隊這支美國職棒的傳統豪門,甚至其中的部分主力變成了部分台灣
民眾茶餘飯後耳熟能詳的明星。但也因為這樣,讓某些別有目的的美職球迷在看到情
勢對他們有利的情況下,開始了某些醞釀已久的可議舉動。


這些別有目的的台灣美職球迷基本上帶有一種幾近反撲的心態與明顯政治立場(抱持
只要是日本的一切通通反對)來看待日本職棒球迷存在於台灣的事實,甚至是根本不
希望台灣有日本職棒球迷存在,因為他們要的是台灣球迷通通都是看美國職棒而跟他
們一樣唾棄日本職棒(同時他們對於看美國職棒的台灣球迷,也會用相同手法要他們
唾棄球探,而完全信仰數據分析)。這些人慣用的手法是台灣檯面上某些政客的抹黑
模式,拿來作為激化日美職在台球迷對立的素材,不管是喜歡看日本棒球動漫的漫畫
迷、喜歡玩日本棒球電玩的電玩迷,甚至是喜歡日本職棒隊或日本高中棒球的球迷,
對於日本職棒規章有研究的觀察者,不分青紅皂白的都被打成如中國文革時期的黑五
類,甚至還會如同所謂獵女巫方式進行集團性的言論海巡,到跟自己不同意見者的部
落格、臉書空間、Plurk等社群網站上叫囂與挑釁。這其實也跟有些主使者是政
治系出身,「學以致用」的把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手段用在網路討論上有關。加上台
灣在升學主義掛帥的過程中,因為補習教育講求速成而連帶出現那種「要就是看最好
的不是看第二好的」、「只有第一名而沒有第二名」的扭曲價值觀,以及某些性喜反
串卻缺乏舞台的反串言論者,與某些從部落客轉身的記者或外電編譯從中煽風點火,
導致情勢一面倒的對美國職棒迷有利,並且在2007年王建民連續兩年19勝的成
果出現後徹底失衡,也因此開啟了美國職棒在台球迷壓倒性優勢,甚至是歧視與排擠
日本職棒在台球迷的各種手法紛紛出籠。


這樣的極端現象一直持續到前幾年日本職棒有陳偉殷跟陽岱鋼兩位選手崛起才又開始
改變,但因為當時台灣並未特別關注日本職棒動態(不管是媒體報導篇幅或頻道轉播
意願),導致想要了解這兩位選手表現的球迷,只能靠自力學習外電閱讀或是找尋未
必合法的部分線上轉播來追蹤。儘管陳偉殷在後來成為了台灣選手中有過日本經驗而
投身美國職棒的第一個案例,但仍留在日本的陽岱鋼,因為2013年第三屆世界棒
球經典賽的優異表現與以球迷為重的言談,而成為了台灣家喻戶曉的新球星。當然這
樣的轉變能持續多久,實在是沒有人曉得,甚至可能有些上述在先前靠著惡劣手法抹
黑日職球迷的美國職棒意見者,在享受了六七年「言論霸權時光」後,看到自己的既
有的言論主導權可能不保,或許又將開啟一波新的抹黑與污衊手法(好比陽岱鋼是否
真的說過自己30歲要挑戰美國職棒,以及對於確定加盟紐約洋基的日職球星田中將
大的評論),藉以讓因為第三屆世界棒球經典賽而開始對棒球有興趣甚至想了解日本
棒球的球迷,仍舊繼續接受他們的偏見灌輸。


兩相對照,其實會發現,台灣的日本職棒迷變動其實有點像當年在日本統治時期的台
灣百姓,一開始雖然人數眾多,且未必對殖民政府(借指美國職棒)的作為都同意,
但後來在各種手法的處理下(有的被抹黑而任何意見都被無視,有的則是乾脆轉而認
同美國職棒,甚至有些人乾脆兩邊都不看),反而變成了認同某些統治者(在此借指
某些美國職棒在台球迷意見領袖)灌輸的觀念。當然也可把日本職棒在台球迷形容成
像是嘉農的選手,因為這個群體並未對任何狀況有所成見,可包容棒球迷圈有喜歡看
日本職棒的人,有愛美國職棒的人,有兩邊都看的人,但卻還是會被一些像當年看不
起嘉農的某些日籍嘉中學生(借指某些美國職棒迷)鄙視。


相對之下,台灣的某些對日本有成見的美國職棒迷意見領袖與追隨者,其做法與言行
不但像剛剛提到某些瞧不起嘉農的日籍嘉中學生,更像是他們口中最不屑,殖民時期
剝削甚至對台灣人洗腦的日本人那樣。用自己討厭的日本人與相關手法,來作為了擴
展美國職棒在台球迷人口的手段。但有趣的是,他們同時也討厭某些媒體在KANO
上檔前以一些民眾投書方式,來強調這部電影忽略某些跟二次世界大戰有關史實的行
為,並製造對某種政治體系的歸屬感,來對這部講述棒球事蹟電影製造不信任感,此
時這些美國職棒迷反而變成比平常有在關注日本棒球的球迷更愛日本棒球,甚至可以
為了日本棒球而可跟那些以泛政治化看KANO電影的人爭得面紅耳赤,讓人不禁要
問,這些美國職棒迷什麼時候那麼愛日本棒球了?當初那種為了擴展美國職棒在台球
迷人口而無所不用其極抹黑日本棒球與日本棒球在台球迷的狠勁跑哪去了?


也就因為這種時空背景不同但手法卻有所仿效,與美國職棒部分球迷領袖那種讓人看
得有些錯亂且標準可任意轉彎的做法下,才會造成目前這種美日職在台球迷的對立現
象,與部分台灣球迷對於日本棒球的誤解與偏見流傳。而這也是少有人作過分析,但
必須要讓球迷或看了KANO而有興趣了解台灣棒球迷討論狀況的觀眾了解的真相。


但不管是經理、副主將,甚至是其他部員們,在看了目前這種存在於台灣的現象後其
實會感慨,在台灣既看日本職棒且也看美國職棒,而不以美國職棒作本位思考的球迷
還是少數,若要由經理來作一點形容,這種感覺就很像當初在日治時期念嘉中的台灣
人一樣。但是,經理跟部員也都希望,如果是因為KANO這部電影,或者是因為去
年經典賽才開始看棒球接觸棒球的新球迷,能夠了解在過去這10幾年間台灣棒球迷
圈存在的這種狀況。唯有了解,才能夠進一步的去看到美國與日本棒球各自都具有優
缺點(像美國棒球對於科學的崇尚與多層次的小聯盟養成體系,與禁藥層出不窮且執
法標準不一跟充滿銅臭的問題;以及日本棒球本身能夠藉由生活化的動漫作品與電玩
遊戲,讓棒球變成日本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練習份量的拿捏仍有討論處與長打者養
成不易的狀況,也都是球迷可以去了解的),也才能夠知道台灣的棒球到底還有哪些
不足與必須努力的地方,甚至是少走一些美日在發展棒球時走過的冤枉路。

1 則留言:

  1. 後面焦點根本模糊掉
    KANO和美日球迷對立到底有甚麼關係我看不出來
    而且球迷對立的跡象也只是想法上的不合而已
    沒有必要把對方打成毒蛇猛獸

    講了半天, 通篇看來我只看見樓主的被害心理
    意見上和想法上的不同本來就很正常
    就像有人喜歡吃麥當勞有人喜歡吃漢堡王一樣
    硬要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那已經不是意識之爭, 而是思想檢查.

    如果說樓主是這樣意識形態在看棒球的話
    那也太辛苦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