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9日 星期四

熱鬥甲子園節目延伸討論

昨天台灣的公共電視PTS重播了在2010年11月製播的獨立特派員「熱鬥甲子園」

節目,主要是因為這個單元獲得了卓越新聞獎的國際報導項目獎項。雖然經理本身並不認

為這些負責審查卓越新聞獎作品的評審們都懂棒球,甚至有些評審對於棒球抱持著的只是

一種看熱鬧而非看門道的心態,但無論如何,還是要感謝公共電視的記者卓冠齊與余榮宗

兩人願意千里迢迢的遠赴日本來進行這個單元的採訪與製作,因為經理相信這兩位記者對

於棒球也應該是有一定程度的熱愛,甚至對於甲子園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才會製作

這個單元來讓更多人了解日本高中棒球與台灣之間的連結。而能獲得這個獎項,相信也可

鼓勵對於棒球報導有興趣的年輕媒體從業人員甚至是部落客,找到一條能繼續向前行的可

行之道。


不過就如經理上週在通知讀者關於這個節目播出訊息的文章中所說,在短短一小時左右的

時間內實在無法把甲子園與日本高中棒球對於日本棒球生態發展的影響與堂奧一窺究竟,

因此經理在此也針對這個單元的內容,作一點延伸討論跟感想說明。


首先,「熱鬥甲子園」這個單元的命名由來,其實是引用負責夏季甲子園轉播的朝日電視

台,在夏甲進行期間每天晚上會進行的節目名。但負責春季甲子園轉播的每日放送,也有

類似熱鬥甲子園的節目,名稱則叫作「大家的甲子園」。雖然就內容的型態以及取向來說

,由前職棒球員赤星憲廣主持的「大家的甲子園」可能不像「熱鬥甲子園」那麼的廣為人

知,但兩節目同樣都是針對參與甲子園大賽的球員作專訪與取材,對於喜歡甲子園高中棒

球的球迷來說,這節目同樣有其可觀之處。


在節目一開始能以開幕儀式還有訪問一些觀眾的方式,並且提到日治時期嘉農的表現,可

以讓不熟甲子園的台灣觀眾稍微了解一下甲子園是什麼,這一點可以看得出採訪者在安排

上的用心。而隨後開始的球員介紹方面,能把台灣職棒統一獅隊的教練羅國璋之子羅傑當

作一開始介紹的主軸,算是相當不錯的做法。不過這個環節最可惜之處在於沒把廣陵高的

特色(職棒校友人數)與名門程度(以往在甲子園的戰績)用圖卡方式去呈現,畢竟都在

節目中提到廣陵高曾經差一步拿下夏甲優勝(2007年被佐賀北的奇蹟擊敗),那強調

該校在春甲夏甲的好成績,才能讓觀眾知道羅傑念的絕對不是什麼阿貓阿狗的學校(因為

這可以跟隨後要介紹,目前尚未打入過甲子園的岡山共生作對照)。當然,用生活面來介

紹羅傑,算是很合適的一種方式,畢竟能讓日本留學生的作息在台灣觀眾面前展現,這樣

的機會並不多見。此外,還可給此單元取材的記者鼓掌之處,在於能請來廣陵中井哲之監

督來訪問,談談他對於羅傑這種野球留學生的感想。只是報導的公視記者在事前可能並未

跟請益取材方向的職棒雜誌記者劉東洋確認過中井監督的來歷,因此並未提到這位自28

歲左右就開始帶這支球隊有好成績的監督,在日本高中球界已經算是名將的狀況。不過能

看到全校返校日以及廣陵校長的專訪,還是能看得出記者在此報導上與一般商業媒體的差

別。


而後介紹岡山共生的過程穿插夏甲開幕日的場合上其實有個瑕疵出現,那就是2010年

夏甲開幕戰獲勝的九州學院,其實是「睽違十年第七度打入甲子園」,而不是「十年以來

七次甲子園」,如果採訪的兩位記者並未搞錯,而是負責旁白的公共電視資深國際新聞記

者余佳璋說錯,那這個錯誤其實是非常不應該的(畢竟十年來有七年打入甲子園,跟歷來

總計打入甲子園七次,而這次跟前一次相隔十年差別其實非常大)。但如果我們以比較寬

鬆的標準來看,其實台灣球迷或媒體向來就對於日本這種「睽違N年第N次打入甲子園」

的標記容易誤解,因此繼續犯這樣的錯誤勉強可說是情有可原。但是經理還是希望在看過

這一篇文章的讀者,能把正確的訊息(「睽違N年第N次打入甲子園」)傳遞到網路上,

而不要再繼續積非成是下去。


接著把焦點回到介紹岡山共生的專題中,在這部分介紹了幾位在該校就讀的台灣留學生,

同時穿插共生高校校長想要打造「台日韓聯合國部隊」的企圖心。但若我們對照報導中引

述高野連會長奧島孝康先生對於特待制度的看法時,就能發現有些學校對於特待生或留學

生的觀點與做法,其實跟高野連高層有著南轅北轍的認知落差,這也是為何高野連自從五

年前特待制度的弊端爆發後一直要進行改革的緣故。不過經理感到有點意外的地方,在於

幫忙這些留學生到岡山共生就讀的,竟然是在日本職棒拿過百勝的郭泰源,以及也曾經在

日本社會人球隊效力,回台後擔任過職棒隊總教練的趙士強,雖然這兩人都有旅日經歷,

但兩人旅日的地點其實跟日本岡山地區的關聯不大,因此能讓這些留學生到岡山共生就讀

,算是經理在看到這則報導時覺得意外也驚訝之處。而且在介紹岡山共生之際,雖然提到

就讀該校後來進入日本職棒軟體銀行鷹隊的李杜軒,但對照製作單位後來有去台中採訪向

上國中,那其實也可以找一下同樣就讀岡山共生畢業,現在回台就讀台灣體育大學的陳明

峰(他是前職棒興農牛總教練,現中華成棒隊總教練陳威成的長子),如果能訪問他,更

可從他口中得知台灣與日本在棒球文化與棒球觀念認知上的差異。


報導後來著墨於台灣的青少棒隊赴日打友誼賽的狀況,以及介紹木村竹志先生當年以石井

毅的名字,帶領箕島高校在甲子園春夏連霸,還有後來為了設置關西獨立聯盟而奔走的情

形,以及就算得縮衣節食仍想推廣棒球的心,尤其是針對場地的維護與球員對場地整理整

備的教學與要求,以及參與球隊運作的家長不能只是把小孩丟給教練就放手不管(還得請

假協助球隊的一些庶務),甚至是旅日台僑都會要求來自故鄉台灣的小球員也要幫忙整理

場地,這些其實都證明了日本在基層棒球打底的一些縮影。儘管賽程與訓練程度在國中畢

業前不像台灣那樣緊湊甚至是高密度,但針對這些總是最根本不過而不能忽略的事進行說

明,也算是對於台灣棒球發展上的一種反思與檢討。當然,如果台灣能發展出像是報導中

提到的彰化大佛少棒隊的社區模式,有朝一日台灣的棒球落實才能像是日本少棒或青少棒

這樣,主要以興趣為主而非以勝敗為主。


至於最後關於向上國中介紹,老實說讓人覺得有種好像在「吃泡麵」的感覺(也就是泡麵

包裝上常常會寫「照片僅供參考,內容物略有不符」的情形),因為明明是在介紹日本棒

球,不知不覺間卻又變成台灣,隨後又介紹起台大基層棒球服務社,或多或少讓人有種像

是在變相廣告的意味。當然經理並非對於這樣的報導方式有意見,而是在於除了介紹向上

國中跟台大基層棒球服務社的過程中,其實也可以請該社社員以及江政泉教練對於台日棒

球發展上的差異發表感想,尤其是江政泉教練,其實他在2007年開始帶向上國中棒球

隊之前,也曾經帶過台中中國醫藥大學棒球隊。由於醫學院校的棒球隊比起普通大學的棒

球隊在維持跟練習上比較無法相提並論(畢竟醫學院校還是要以學業為主),因此經理認

為或許是因為江教練有過這樣的經歷,因此才會特別重視學生的學業,不過江教練的這段

經歷,可能公共電視的記者並不曉得,也就沒辦法找到更合適的著墨點,也讓人覺得有點

遺憾。


在這幾段報導過程中巧妙穿插關於台灣旅日直選手林威助與蕭一傑的訪問(好比蕭一傑在

日南學園期間打甲子園的影片),或者是當時效力中日,今年即將赴美的左投陳偉殷對於

旅日以及跟這些日本球員相處之間的看法與感想,雖然都有其意義在,但總覺得因為時間

的緣故而無法搔到癢處。尤其是林威助後來因為年紀因素不能再打甲子園資格賽,這點其

實可以跟共生高校那些先在台灣念一學期,隨後才休學到日本念書的球員一併作說明,因

為這些球員等到高二升高三也一定會遇到此狀況,藉此來證明日本對於高中棒球在年紀上

的限制,甚至是認為只要留級就應該先以學業為重而不得再出賽的要求。


對從未看過甲子園的台灣球迷,或許能因為這個單元而對於甲子園高中棒球產生興趣;而

對已經喜歡甲子園高中棒球多年的球迷來說,也能從這個單元去省思台灣棒球到底有哪些

需要風氣、文化、甚至是社會認知層面上要檢討之處。希望看過這個單元的球迷,能夠藉

此回想自己愛棒球的那顆心,是否能夠擴到並且感染到週遭人士。藉由這種對於棒球的愛

之傳播,這項運動才能夠真正成為所謂的國球,而非空有國球之名,性喜「贏球」之實的

狀況。

1 則留言:

  1. 從'90年代中期至今,以下的日本高校是台灣中學生為一圓甲子園夢想而曾經就讀過的:

    柳川
    福岡一
    近大新宮
    東京學館浦安
    廣陵
    岡山共生
    高知中央
    石見智翠館
    日南學園
    岡山學藝館
    磐田東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