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3日 星期四

從嘉農看甲子園系列─春夏甲子園參賽隊數變遷

在系列文的第一篇簡單的介紹了日本高中棒球與春夏兩次大賽的由來,而在這次的介
紹,則是要把重點放在參賽隊數的演變上。畢竟現行春甲32代表校跟夏甲49代表
校算是在近代才開始的,跟嘉農當時打入甲子園的狀況還是有些差異,而這部分對於
看過電影後而感興趣的觀眾來說是有了解的需要,所以以下就要幫球迷們針對參賽隊
數的變動作一些整理與說明。


1931年嘉農打入夏季甲子園並以3勝1敗拿到亞軍的事蹟,在電影KANO的即
將上映下已經變成一種熱門常識,不過如果我們從歷來的參賽隊數來看,嘉農當時參
與的甲子園大賽規模,並不像現在這麼盛大,甚至就參賽的隊伍數來說只有22校(
地區預賽參賽校不超過700校),連目前的春季甲子園32參賽校數都還不到。當
然這是跟主辦單位的參賽校設定數量跟賽制有關,畢竟對於兩個辦理均超過85年的
賽事來說,確實是有其演進的過程。


現今夏季甲子園的一縣一代表(北海道跟東京各兩代表)的制度,其實是從1978
年的第60屆大會才開始,在此之前並不是一縣一代表,而是類似區大會的概念,主
要是以北海道、東北、關東(後來分成南北關東)、東京、神靜(神奈川跟靜岡)甲
信越、北陸、東海、京津、大阪、紀和、兵庫、山陽、山陰、四國、九州(後來分成
南北九州)等區,乃至於一度在日本統治下參賽的朝鮮(韓國)、滿州(中國東北)
、台灣,以這樣的區域賽事後奪冠的球隊,才有參與夏季甲子園的資格,因此出場校
自二次世界大戰前到1950年為止,多半是在10到23校左右。至於在1950
年代以後,出場校逐漸增加到30校的規模,但還不到現行一縣一代表的制度。而在
第60屆夏甲之前,僅有第40屆跟55屆因為具有紀念性質而出現跟目前相近的一
縣一代表的模式。不過自從現行49代表校制度底定後,夏季甲子園的主辦單位曾在
1998年的第80屆與2008年的第90屆這兩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間點,會
針對部分參賽校破百的激戰區(神奈川、千葉、埼玉、愛知、大阪、兵庫)作增額,
在這兩屆比賽中都有55校出賽,因此下一個可期待的增額時間點,就是2018年
的第100屆夏甲。


至於春季甲子園部份,由於是由選拔委員針對前一年的秋季大會表現來選出當年春季
大賽的參賽隊,現行32所出場校的規模基本上是在第1983年的第55屆賽事底
定下來,但這並不代表前面54次的比賽中都沒有這樣的參賽校數,因為在1933
年第10屆的選拔大會上,就曾經有過32校出賽(台灣亦有代表參賽),這算是春
季甲子園史上首次出場校多於夏季甲子園的狀況(當年夏季甲子園只有22校出賽)
,至於另一次出現春甲出場校多於夏甲的情形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7年,那
年春甲總計有26校出賽,比當年夏甲多了7校。只不過這也是春季甲子園史上最後
一次出賽校比夏季甲子園多,尤其在1978年夏季甲子園實施現行制度後,就再也
無法跟夏季甲子園相比。但整體來看,春甲的出場校自從1928年的第五屆從前四
屆8到16校的規模固定到至少16校之後,一直到1982年第54屆春甲為止,
都是在16到32校的參賽數。而春季甲子園自32代表校的規模確定後,跟夏季甲
子園也有類似做法,就是會在具有紀念意義的屆數進行增額,春甲增額的時間點多半
是60、65、70、75、80、85這種尾數是0或5的屆數增額到34或36
校參賽,比較特例的是2001年第73屆春甲,因為當年開始實施21世紀名額,
且為21世紀第一次春季甲子園,故出場校同樣是34所。


從上述演變來看,在隊數逐漸增加的狀況下,如果嘉農同樣在夏季甲子園拿下3勝1
敗,那麼他們的成績基本上就是介於八強到四強之間,雖然說跟亞軍還是有一點差別
,但以目前夏季甲子園一縣一代表的競爭激烈程度,仍是相當厲害的成績。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