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1日 星期二

從嘉農看甲子園系列─一年兩度的大賽簡述

距離電影KANO上映還有約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而在從嘉農看甲子園系列的第一篇
,要先幫一些可能不曉得甲子園跟日本高中棒球是什麼的球迷來作一些相關解說,畢
竟KANO這部電影的背景,就是在講述嘉農當時從贏不了球的球隊,到變成能打進
甲子園且拿下亞軍的過程。當然對於一些有在追日本高中棒球動態的球迷來說,這篇
算是相當基本的介紹,但經理跟部員始終相信,球迷始終是由淺入深,由看熱鬧變成
看門道,所以如果有因為KANO電影這個契機,而變成日後喜愛日本高中棒球的球
迷,還請已經有一些認知的球迷能夠包容與接納這些新鮮人,因為有這些新手的加入
,才能有更多的人喜歡棒球,同時也才能有各種不同的觀點因此出現。


美國發明的棒球之所以會來到日本,最主要是在1871年由外籍教師威爾森傳入,
而在接下來的30年間逐漸發展,而且還有中馬庚跟正岡子規這兩位喜愛棒球的文人
設法將Baseball翻譯成野球以及相關英文名詞的日式漢字化,並且在加州大
學名譽教授小圃千浦的促成下跟美國多有交流。而在1915年八月,大阪朝日新聞
在大阪當地的豐中球場舉行了第一屆全日本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而這也就是目前
廣為人知的高校野球選手權大會前身。這項賽事在1924年阪神甲子園球場落成啟
用前,其實是在豐中球場跟鳴尾球場舉辦過,但在甲子園球場啟用後就在第10屆的
比賽改到這邊舉行,自此夏季甲子園之名就跟這項賽事密不可分直至今日。雖然過程
中曾經因為1918年米價飆升造成的民間騷動而中止,以及二次世界大戰的緣故在
1941到1945年停辦,再者1946年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甲子園球場被盟軍
接管,跟1958與1963年的紀念大會賽程需要,有單獨在西宮球場或是甲子園
與西宮球場並用的狀況,甚至還讓沒被排到甲子園比賽而在西宮球場比賽卻因此落敗
的球隊有些意見,但並不因此而改變民眾對於「甲子園等於高中棒球」的觀感。而在
1948年日本進行學制改革,中等學校從原本5年制變成3年制並且改稱高等學校
後,選手權大會的名稱也從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改稱高等學校野球選手權大會這個
目前使用的正式名稱。


而由於1915到1923年為止八次順利完成的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辦得很成功
,但這八次比賽中八次都是關西地區的中學打入冠軍戰且拿到五次冠軍,讓同樣位在
大阪的大阪每日新聞決定辦一個跟朝日新聞舉辦賽事不同特色的中學球賽,目的是要
擴大不同地區中學球隊參與的程度,因此在1924年該報社於名古屋的山本球場舉
行了第一屆選拔中等學校野球大會。雖然最後並非舉辦地點的東海地區中學奪冠,但
參與冠軍戰的兩隊都不是關西代表,也讓其他球隊得以有爭冠的機會,並且因為這次
的比賽而讓東海當地的棒球風氣逐漸盛行。原本每日新聞是有打算每年在不同的地方
舉辦這項賽事,但因為當年甲子園球場落成,且球界有意讓甲子園球場變成中學棒球
的聖地,故自1925年的第二屆比賽起就轉到甲子園球場比賽直到今日。而這項賽
事雖然也受到二次世界大戰影響而在1942到1946年停辦,但自1947年復
辦以來,都未曾像夏季甲子園那樣有因為被盟軍接管或是比賽擴大辦理而得利用其他
球場的情形,故這項賽事跟甲子園的關聯其實是不輸給選手權大會。而因為1948
年同樣因為學制改革的緣故,這項賽事也就改稱為選拔高等學校野球大會這個正式名
稱直到今日,而這也正是球迷所熟知的春季甲子園。


這兩項賽事的差異,主要在於比賽的時間一個是春季一個是夏季,以及參賽隊的產生
方式隨著年代的演進有一些變動狀況,但這部分會留待另一篇作介紹。在這篇文章中
,因為電影KANO而開始對日本高中棒球有興趣的台灣或華人球迷,只要先知道這
些基本的歷史由來後,這樣每年3月下旬到4月初或8月初到8月下旬,看到台灣亦
可收看的NHK世界台有相關新聞報導甚至是部份場次比賽轉播時,就不會有「這個
賽事到底在比什麼?」「為什麼日本人會對這項賽事如此瘋狂?」這類的疑惑。畢竟
台灣的球隊,也曾經在過去造訪過這個聖地,並且在這個聖地留有屬於台灣棒球的一
些足跡與紀錄,甚至目前還有些台灣學子為了打進甲子園這個目標,而在國中畢業後
負笈到日本念高中,而這也是球迷們可以藉著電影上映的熱潮中同時去作了解的。


接下來敝部還有10多篇的系列文會在完成後陸續刊登,還請有興趣的讀者與球迷,
甚至是想在KANO電影上映前能有多一些了解的影迷可適時留意敝部的文章更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