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對於棒球迷來說其實有一些容易跟著情緒起伏的消息,不管是球迷能到場觀看的冬
季聯盟賽事,或是希望以專門運動誌的方式營運的SOUL雜誌停刊,還是日本高野連宣
佈參與明年春季甲子園21世紀名額決選名單,甚至是美國職棒以小市場球隊著稱但在近
期堪稱典範的坦帕灣光芒隊將陣中主投拿去跟最近十年戰績不振的堪薩斯皇家交換小聯盟
優秀打者的決策,乃至於經營了職棒隊17年的興農集團決定收手不玩,希望有其他企業
能夠接手的狀況,相信都讓球迷們看了議論紛紛,這其中又以興農將球隊轉手的消息引起
的討論回響最大。
在經過了幾番波折後,台灣終於又有跟統一集團可比擬的企業要接手職棒,那就是以鋼鐵
業為主,隨後將事業版圖擴展到遊樂園、醫療、教育、百貨商場等各層面的義聯集團,他
們將接手因為虧損而不願繼續經營的興農牛隊。環顧台日韓職棒母企業背景來說,義聯集
團差不多就跟韓國職棒的斗山熊母企業斗山重工類似。對於職棒發展來說,能有像義聯這
樣的大企業來接手其實是一項正面訊息。但是,在各界欣喜的同時其實還有一些需要球迷
思考的地方。
首先,在這次的興農牛轉賣過程時,義聯方面以所謂「社會責任」或「義務」云云的辭彙
來強調自己接手的狀況,很難讓人不認為是勉為其難,或在某些政治氣氛的驅使下才作出
的決定。在台灣目前勞資互動並不對等,企業往往會以營運不佳而要員工連帶承擔營運階
層的投資風險或投資損失,甚至以所謂共體時艱的說辭來強調員工要跟營運者共苦(但未
必同甘)的重要,那麼用這種「社會責任」或「義務」來作為接職棒隊的理由,其實是相
當沉重且讓人不安的地方。畢竟經營職棒隊不該是所謂「社會責任」或「義務」作前提,
而是在於擴大事業版圖(好比在去年底接手橫濱隊經營權的DeNA,或當初買下道奇隊
的FOX集團,兩家企業當初都是為了擴張企業版圖才有此決策)、減稅(像美國職棒亞
特蘭大勇士隊目前的經營集團Liberty Media,當初從美國線上(AOL)手中買下勇士
隊經營權,就是以減稅作前提的一項決策,而不是真正對於棒球有無可救藥的喜愛,這點
從球隊預算逐步限縮就可證明)、展示財力與野心(好比由魔術強森為首的投資人買下洛
杉磯道奇)等等的目的,換言之,其實經營職棒隊就是一項金錢遊戲,而這樣的金錢遊戲
是建築在對於棒球有特殊天賦的好手豐厚待遇,與塑造年輕選手追求夢想成功案例的基礎
上。
其實對於一些台灣企業的經營者(尤其是中小企業)而言,之所以會有壓低成本來製造所
謂企業最大利益的想法,多半是為了讓自己就算在不景氣之下仍能跟景氣時有同樣的獲利
。但是,經營者在不景氣時所獲得的利益未必會全部回到員工身上(或跟員工分享),因
為,這些利益在營運者眼中,就好比是平常吃的三碗飯一般,當平常(景氣好時)吃三碗
飯才會飽,員工因為還算過得去所以也就不會怎麼計較;但是,在可能得少吃一碗飯的環
境下(經濟不景氣時),就算少吃一碗飯(把這碗飯分給員工作補助)對健康或名聲比較
好之際,資方卻還是寧可吃滿三碗飯才滿足,那當然就只能從成本管控跟人事精簡下手,
來維持自己還是能夠吃三碗飯的生活品質(但這是資方的生活品質,而非勞方)。像先前
發生墜谷意外造成嚴重死傷的中型巴士,台灣媒體的報導指出是業者將車輛原廠底盤運送
至台灣後,才開始組裝車體,目的就是為了節省成本,加上為了增加載客量而在車體打造
上有所變動,導致車輛在引擎熄火時就失去了煞車,在上坡路段出現這種要命的狀況,才
會釀成這樁悲劇,連日本原廠對於台灣這種車體改造的方式都不肯背書,就可證明事情有
多大條。老實說,台灣的中小企業所謂節省成本的思維,其實已經逐漸走向一種寧可降低
成本就算出人命也無所謂的「病態模式」,但事實上所謂降低成本的思維,應該是要建立
在不造成人命損失的前提上,因為人(不管是顧客或員工)才是幫助企業或商業體製造最
大利潤的關鍵,如果只想要利潤卻不顧人命,那當然就只是一些悲劇(車禍或是過勞死)
不斷重演。
換言之,若特定企業因為所謂社會責任才出來接手球隊營運,除了願意花多少心力在經營
上會讓人擔心外,這樣的企業若在發現經營一段時間後才發現職棒並不如想像中美好,同
時也無法達成自身在營運職棒隊過程中的成本降低或成本管控的目標時,未來不無可能會
跟政府喊話,強調自己經營職棒隊已經達成社會責任目的之下,要求政府給予更多的稅賦
或相關優惠(比如被勞動界詬病的22K方案,就是在一種政府為了降低失業率或維持就
業機會之際,而跟企業作的不良妥協案例),甚至把當初接手球隊時所謂的「社會責任」
或「義務」再原封不動的送還給政府,要政府出來處理,把自己經營不善或完全成本為導
向而造成的責任與後果撇得一乾二淨,必要時再幫勞工冠上一些莫須有的帽子(比如員工
不耐操或慣寶寶這類詞彙),甚至拿某些階級(好比時常被點名的軍公教)來當擋箭牌或
模糊與轉移焦點的方式,試問,這樣的經營思維是否夠資格出來運作一個要給予年輕選手
夢想的相關職棒事業體?這可能是任何有心想要涉足職棒的企業,在作出買下球隊或建立
球隊的決策前都必須先捫心自問的一點。
另一方面,如果有心投入職棒的大企業真的有想要在職棒經營領域有所改革,一掃球迷們
對於台灣企業觀感(職棒的經營格局如此狹隘不堪,其實也就是目前台灣各企業主思維的
最典型縮影)的決心,不管是現在的義聯,或傳聞中在未來可能成立的第五隊或第六隊,
其實都可以請一些有心願意參與球團運作,但過去未必有相關經驗的素人,像是一些部落
客或所謂的運動作家參與(體育媒體人的部分統一獅隊已經有請過前中國時報體育記者林
增祥當領隊的紀錄,故不再列舉),他們雖然不一定適合參與所謂選手薪資查定或票價制
定等經營面,但在球員交易補強模式、球探組織的建立、教練人選的提議、選秀的沙盤推
演等部份都會有一些具建設性的建議,而且不管日本美國也都有那種圈外人比起圈內人更
有想法的或玩得更深入,甚至是非職棒選手背景卻能擔任球團要職的例子(好比亞特蘭大
勇士隊現任總裁John Schuerholz,前讀賣巨人隊總經理清武英利,兩人這一生未有過任何
職棒選手經歷,卻能位居要職並帶給球隊勝利的果實,又或者像前廣島隊傳奇球探木庭教
,以及目前火腿隊球探總監大淵隆,兩人也都沒有過職棒選手經歷,甚至只是從喜歡棒球
的球迷成功轉身成為球團球探的例子),加上目前台灣始終讓年輕人並未真正有機會圓夢
或寫下新的傳說的環境與時空條件,導致台灣的七八年級年輕人在缺少夢想跟希望的環境
中,只能藉由一些社會事件的參與(好比反媒體壟斷的活動),或是出走國外(比如度假
打工)的方式來找尋一些有限的機會或發言的空間,乃至於所謂的存在感與定位。當然,
要讓台灣重新有所謂圓夢的環境跟條件,除了要有年輕人積極爭取與發聲外,還是要有經
營者與既得利益者有願意讓年輕人放手一搏的眼光與格局,以及檯面上一些意見領袖(非
政治或媒體方面,而是文化、學界、甚至宗教)的聲援,雖然這些素人或年輕人可能有些
比較天馬行空的想法,但對於目前台灣職棒環境來說,這樣的圈外人想法反而有可能會是
激發環境重生甚至是新出路的原動力,畢竟目前台灣的棒球環境是若再出現一次假球案,
除了新接手的義聯集團將會斷然解散球隊,更會讓職棒陷入萬劫不復的境界。與其始終被
所謂圈內人的想法侷限而變不出新把戲,倒不如藉由新球隊的加入同時注入圈外人的活水
,讓整體環境能夠有機會觸抵反彈。
這陣子為了義聯買下興農職棒隊的新聞,有不少球迷會在網路上發表意見,經理相信義聯
在要接下這個並非很容易承擔的擔子時,應該是有可能聽取網路上各種球迷的意見,但如
何從如此人多嘴雜的紛呈意見中,找出最適合當下的處置建議與具有長遠規劃的見解,是
球團人員必須要下工夫的。而球迷們除了在網路上發表意見設法讓球團人員有機會看到外
,如何藉由這次的球隊轉手,去思考台灣的職棒或棒球環境,到底要有怎樣的變革才能夠
讓棒球這項運動真正成為所謂的國球,而不是一想到棒球只會聯想到「贏球」或「政治人
物噁心的沾光」等負面觀感,畢竟這比起一面倒的對於義聯接手興農職棒隊給予叫好反應
來說,反而是更具有討論的意義與價值。因為與其吹捧或過度期待新球團,到最後換來的
卻是深深的失望以及隨後的酸言酸語,倒不如以持平的角度去看待未來義聯集團會怎麼運
作球隊,相信會讓球迷從中獲得不少收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